
2023年12月20日,在2023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正式发布了《2022-2023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发布仪式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王耀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代表编制单位共同发布《报告》,并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对《报告》进行解读。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矛盾也从“里程焦虑”向“补能焦虑”转移,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服务能力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随着电动汽车规模的高速增长,用户的差异化服务需求日趋凸显,充电运营市场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运营车辆市场的盈利能力逐渐下降,市场发展趋于饱和,充电运营模式也相对稳定;私人乘用车充电市场根据驾驶习惯以及充电行为逐渐细分,在不同细分领域开始出现专业化的运营公司。为迎合市场的变化,下一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以充电设备为基础,筑牢充电基础堡垒;以新技术和新模式探索及应用作为突破口,完善充换电产业生态,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综合服务品质为关键,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多元化充电服务需求;以安全为产业生命线,保障充电设备和充电信息双重安全防护,坚守行业底线。在此背景下,由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指导,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编制了《2022-2023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该《报告》通过九个章节的内容,系统总结了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情况。完整《报告》涵盖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充换电政策发展重点、充换电设备产业发展分析、充换电商业模式创新分析、充电信息互联互通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充换电产业集中度居高不下
我国充换电产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近34.5万余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4.4万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江苏、河南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2.7万余家以及2.3万余家。相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换电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还不激烈。在乘用车换电领域,斯沃普、奥动和苏州焕能三家头部企业换电站产量总和占整个行业的80%以上,行业高度集中。在重卡换电领域,玖行、许继换电、瀚川等头部企业占据了行业的市场份额超过90%,行业集中度高。值得关注的是,充电模块是直流充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特来电、科士达等为代表的“自产自用型”企业;二是以中兴、优优绿能、英可瑞、麦格米特、通合科技等为代表的“供应型”企业;三是以华为、英飞源、盛弘股份、永联科技、科华等为代表的“自产自用+供应混合型”企业。
商业创新模式趋向多元化
双轮驱动充换电市场高增长
近几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有力支撑了我国电动汽车规模化市场的快速发展。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了826.4万台,同比增长了67.0%。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了262.6万台,同比增长了51.7%;私人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为563.8万台,同比增长了75.2%。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的持续高增长,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报告》显示,2022年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发布充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150余项,其中规划类80余项、规范管理类15项、关联政策近30项、财政补贴20余项。2023年以来,亦有多项接续政策先后出台,如2023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主办单位:山西省汽车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山西省汽车行业协会 备案号:晋ICP备2021005569号
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39号 邮政编码:030001
联系电话:0351-4183204 传真号码:0351-418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