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以来,国内碳酸锂价格大幅飙涨。受原材料价格高企、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掀起涨价潮。
工信部3月18日晚间发布消息称,为做好锂资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一司会同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于3月16日、3月17日组织召开锂行业运行座谈会、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问题座谈会。会议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供需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加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更好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就此,总台央广记者专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
供需变化助推原材料价格上涨
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3月2日突破50万元/吨,相比年初上涨近7成。从1月的30万元/吨涨至40万元/吨用了一个月时间,而从40万元/吨涨至50万元/吨仅用了20天左右。
陈士华告诉记者,2019年至2021年初,动力电池材料碳酸锂价格维持在4—6万元/吨,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均呈现疯狂上涨态势。“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方面,锂材料价格上涨幅度最大,锂辉石均价从2.5万元/吨上涨至13.6万元/吨,涨幅超过4倍,带动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从5万元/吨左右,上涨至近50万元/吨,涨幅超过8倍;其他电池材料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动力电池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也传导到整车的生产和销售。”
是什么原因让锂价“坐上了火箭”,不断地涨涨涨?陈士华分析说,新能源汽车销售去年呈现快速增长,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有望再上新台阶,这让不少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中国新能源汽车2021年销售较好,达到了350万辆;2022年整个行业定了较高的销售目标,预计达到500万辆。供应和需求发生的变化,导致业界期望较高,助推了对上游材料的追捧。”
人为炒作因素是锂价飙升最直接推手
锂是一种白色金属,作为自然界中电极电位最负的金属元素,为天生的电池材料,被视为未来的“白色石油”。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锂作为锂电池核心上游原材料而备受关注。那么,国内电池级碳酸锂火箭般的涨价速度到底是因为供不应求,还是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呢?
世界锂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三国。我国锂矿主要从澳大利亚和阿根廷进口,对外依存度约65%。陈士华认为,全球疫情和运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锂材料价格的走势,但畸高的价格离不开炒作因素,人为炒作因素才是价格飙升最直接的推手。
“虽然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今年销售量可以达到500万辆,但从整体供应和需求看,不至于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那么高。这里一定是有人为因素,人为的炒作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陈士华说。
锂价上涨是短期行为 很快会回落
高不可攀的材料价格,让一些热销车被迫停止接单,新能源车迎来新一轮涨价潮。陈士华认为,上游原材料企业较高利润挤压了动力电池和整车厂的生存空间。“总体来看,当前一些上游原材料企业利润较高,我们调查,如锂盐商毛利较高,可以达到40%;动力电池和整车厂是受害者,是被动涨价或减产。最近有些厂家和车型都上调了销售价格,消费者对价格上涨不是特别理解,但现在主要原因还是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巨大上涨,所以动力电池和整车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经营不得已采取了涨价措施。”
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的上涨是否会影响我国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陈士华分析认为:涨价是短期行为,总体上讲不会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继续发展。“我们现在的技术路线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中国甚至全球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目前我们采用的技术路线还是最理想的,不会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发展,目前上游原材料上涨只是短期因素。”
在陈士华看来,现在锂价格已远远脱离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价格,随着相关部门的介入,锂价有望回归。“我们注意到,工信部联合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了调查,下一步会对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打击,来保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锂的价格很快会回落。尽管一些整车企业部分产品出现了价格上涨,但是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回落,新能源汽车整车价格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总台央广记者 郭淼)
(编辑 邹宁博)
主办单位:山西省汽车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山西省汽车行业协会 备案号:晋ICP备2021005569号
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39号 邮政编码:030001
联系电话:0351-4183204 传真号码:0351-4183204